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影视解说】(戴锦华电影导赏之《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丨观影笔记)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 结局,不看后悔,

原标题:戴锦华电影导赏之《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丨观影笔记阅读培文

戴老师说到她看完本片,不知道如何用一个不悲情、不煽情、不矫情的形容词描述它为了与大家分享,她第三次观看了这部电影,那个痛感是毫无削弱的,甚至某种意义上那个痛感会更强烈一点,或者说那个痛感所召唤出来的思考更深一点。

肯·洛奇是讲堂艺术影院系列唯一入选了两部影片的导演,在不久以前,已经跟大家分享过《风吹麦浪》某种意义上戴老师今天依然认为《风吹麦浪》代表着肯·洛奇的最高艺术成就,也充分表现出他作品序列当中的那种力量、饱满,那种今天在世界影坛上已经很难遇到的朴素、诚挚,以及情感和认同所造成的艺术感染力。

而今天戴老师与大家分享的这部影片《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是肯·洛奇最新的作品,于2019年上映,当时导演已经84岁高龄,他在这样高龄之上仍然表现出高度的社会敏感,以及不妥协、不放弃、不屈服、不认可的战斗的姿态,以及让戴老师都感到惭愧的强大共情能力。

快递小哥:困在电影和现实中我们在本片中看到一个英国特快专递员Ricky和他一家的生活,用我们更熟悉的称谓,他是一个年龄并不小的“快递小哥”,或者“外卖骑手”戴老师第三次观看本片时,强烈地联想起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建立在他们的工作之上。

本片让戴老师产生了一组强烈的自问:我们每天和快递小哥、外卖小哥们接触,但是我们是否尝试去看到他们的面孔?是否有试图把他们当成和我们一样的人去相遇、接触和感受?我们是否有想过,当很轻松地把他们称为“小哥”的时候,是否想过他们其实来自一个很宽泛的年龄组?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的家庭和生活。

当我们为外卖迟送而怒不可遏时,是否想过在路上看到的那些匆忙地骑着车、危险地看着手机的骑手?是否曾有目击和在各种报道中得知他们违章骑行而造成的车祸?我们有没有在车祸中去特别感受他们的身体、生活、生命和家庭。

展开全文本片和绝大多数肯·洛奇的作品一样,最先带给戴老师最强烈的触动是一种对现实的敏感,一种广博的同情和悲悯心,和一份社会敏感这也是肯·洛奇作为一位电影导演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弥足珍贵的地方,因为他仍然在坚持以广义的批判现实主义态度去直面我们的世界、去直面世界的苦难,并试图用电影去再现这些困难,去用电影让我们看到苦难、看到不可见的人群。

但这还并不是他的影片最感人的地方导演的现实主义再现不仅让我们看到弱势群体,看到今天世界的劳动者、建设者同时也是被剥夺者,更重要的是经由这些故事让我们以一种我们所拒绝的方式重新看到了自己本片不光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些在现代互联网经济和物流体系中出现的新工种、新人群,其实我们会看到全球经济、劳动、雇佣体制的整体改变。

我们看到了非稳定雇佣、零工经济,由此联想到一串似乎是经济学的、社会学的但是又包围着我们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名词,比如说“弹性工作制”“自我雇佣”“创业”“经济自主”在本片中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悲苦的英国底层人和底层家庭在创业,在自我雇佣,在改善生活,在希望结束作为租客不断被房东驱逐涨价的经历而试图拥有自己的住宅,这是在今日世界里多么正常和普遍的愿望。

但这样微末的改善和提高自己生活的努力,在影片中呈现为一个下坠过程本片故事起源于英国的一个真实事件,一个快递员接受了这样的“创业”模式,他接受了自我雇佣和关于奋斗的可能性,然后他也经历了和影片主人公Ricky近乎相同的那些事件。

此后,当他发现自己罹患严重糖尿病时,他拒绝医治也无暇医治,因为他要确保每天按时定量地完成自我雇佣所要求的劳动量,那个送货数量,那个绝对的、神圣的实现而后这位快递工人在送货途中死去了这个真实的新闻故事是本片的由来,所以本片是高度写实的,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此,它以另外一种方式让我们看向这个被新技术革命所冲击、所改变的世界,看向全球经济的新模式,看向这样一个技术进步之下越来越便利、越来越小型化分散化的经济生活、日常生活和生活方式当中,劳动者位置的改变,劳动形态和雇佣关系的改变。

影片开头,长长的黑幕后出现老板的独白:我们没有劳资关系,你不受雇于我,我不对你拥有通常被批判的、剥削和压迫的雇主和受雇人、资方与劳动方之间的关系但是随后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用长长的独白做出新经济宣言的人,他有着比在此前电影中的工头、资本家更凶恶的嘴脸,而所有凶恶都是以快递员的利益之名,因为所有快递员对要求、规范、规定的违背都损害着他自己的利益。

本片不仅给我们看了一个悲情的故事,也不仅是给我们看了一个不幸的人的个体命运,它给予我们一个看向世界新经济和新技术革命的视角,这个曾经在我们的希望当中、也在社会结构当中承诺将把我们带向进步、带向更美好的生活的一些变化,在劳动者个体身上发生了什么。

不仅如此,戴老师再次重复到,本片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反身看到自己,看到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新的逻辑、新的原则、新的追求、新的承诺、新的期待、新的诉求,这些和我们的个体生命和对于幸福、自由、解放的终极追求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联。

在本片中我们看到全球零工经济是如何最大程度压缩劳动力成本,同时最大程度榨取劳动力付出,将社会成本转移到劳动者个人身上戴老师说,每次观看本片都强烈地感到痛,同时也感到无力,其中最大的无力感来自于, 当我们看到劳动者进行自我盘剥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此前几百年来的民众抗争和关于劳动者权益的运动,基本在这场新技术革命和新经济结构当中丧尽遗失。

,没有最低劳动时数限制,没有加班费保障,没有企业对于雇佣者基本的责任,没有社会在人际关系之中形成的劳动伦理,而只有一个一个的个体和家庭的绝望挣扎 底层人民的挣扎与跌落回到影片本身,它以Ricky为主要线索展示了他们一家的生活。

Ricky改善生活的努力,包括自带劳动工具(送货车),而为此妻子Abby就失去了劳动工 具妻子Abby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的另一个层面,我们会非常美好地称之为“非物质生产”,非常理性地称之为“家政服务社会化”。

而我们通过Abby这条线索看到的不仅限于此,这些家政服务者的付出,事实上承担了很多原本应当由亲人、社会体制、社会保险和福利去负担和解决的事务戴老师提到, 她和她的上一代人作为新技术革命的享有者,确实因为技术进步而延长了生命,但是生命质量没有被提高

那些衰老的、依然活着的人们,事实上被家人和社会抛弃,成为家政服务者的责任,他们的生活质量取决于家政服务者的良知综上,我们在这对夫妻的故事中肯·洛奇式地现实关注、现实敏感、现实再现,同时我们看到了不止两个非常真切的、很新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是人类社会整体的、是全球性的,尽管电影非常真切地将其放置在英国语境当中。

由这个家庭延伸出两个孩子,哥哥Sebastian,可以说他是不良少年、是一个青春期反叛的一般状况,也可以说他是一个有着某种特定智慧和透视力的年轻人所谓做好学生升学,在他的阶级地位上他所能升入的大学,毕业后也不意味着他会有更好的生活,因为在世界范围内青年群体的失业和就业率才是更为急迫和致命的问题。

小女儿Liza Jane是在本片中提供最多温情和动人时刻的角色肯·洛奇的批判现实主义再现,非常巧妙把握着叙事节奏、情感节奏起伏跌宕的过程,大家一定被影片中两个时刻打动,一个是全家人坐车陪妈妈去照顾那位善良的老人,一个是Liza Jane忏悔自己藏起车钥匙所造成的家庭惨剧。

说后者是惨剧,不光是因为这包含父子冲突,更因为这是故事中关键时刻,此时Ricky跌破了他和Abby的底线约定这个故事不光是讲一个英国蓝领家庭想改善自己底层命运,所付出的努力却把他们坠向更艰难的、物质的、精神的、生存的困境中,它向我们展示了在现代逻辑承诺的上升空间中,最终的下落跌破了这个家庭。

由肯·洛奇和编剧保罗·拉弗蒂(Paul Laverty)赋予这个家庭的特征,他们是一个底层蓝领家庭,但是夫妻二人试图带着孩子们保有一个体面生活,用更政治性的话即是,有尊严的生活他们不想滑落到底层社群、工人社群和蓝领社群通常的悲剧中去。

所以大家看到电影中非常清晰地经过夫妻对白,经过流畅的对切镜头,经过非常丰富又非常朴素简洁的场面调度,向我们传递出夫妻的默契——不能打孩子这个家庭里不能出现身体暴力是夫妻二人的默契和约定,而妻子曾经告诫丈夫就差一步不能往前再走了,但是这一步被跌落,丈夫最终向儿子出手了。

而Abby以最大的善意和努力来做家政服务,她的工作对象有善良优雅的瘫痪老妇,也有恶意的残疾青年,无论对谁她都以最大善意并且超出自己工作时数去服务除了作为一个正派、善良、诚实的服务者之外,她还努力地维系着一个体面的生存,但是最后在医院里,她在众人面前说了脏话,她跌破了自己的底线,她跌破自己的约定和努力,即“我不要活成别人认为我们这个阶层难以逃离的宿命”。

所以影片中无形的悲剧、心灵的悲剧、精神的悲剧是更为打动戴老师的一部分,好像影片主人公们无法挣扎逃离、拔离和提升,无法让自己不要坠落到社会主流群体规定他们应该在的地方本片表现了他们对这种宿命最终的陷落,当然这并不是他们人格的堕落,但是影片结尾受伤的Ricky还是挣扎着登上货车,还是试图去完成定量工作,这预示的前景,不用戴老师描述我们应该也能猜到。

由此戴老师引申开去,本片表现了一个特快专递工人,这一故事好现实主义、好批判现实主义、好左派、好老套,但是,老套依旧感人但是抽离开去,我们不仅是在这样现实苦难的关注中对底层人产生认同和共情, 不仅是高高在上地同情底层人,我们是在底层人身上看到今天世界的变化,看到了自己的生活,底层人成为一面镜子,让我们反省我们今天不假思索地奉行、分享、追索的价值是否有意义

对于本片的电影艺术无需多言,片中的电影元素是清晰的、圆熟的也是熟悉的,没有需要特别提示的段落对比之下,本片用成熟的、某种意义上老旧的电影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今天世界上一些新的事实、新的秩序因此戴老师今天没有在电影艺术和电影语言方面讲述太多,流畅的剪辑和调度、以人物视点和情感为依据的摄影机位选择和运动是本片的常规叙述和一般参数。

1

以电影为镜折射全球经济新问题在此戴老师提到与电影现实主义表述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个名词——元宇宙今天当我们谈元宇宙、元宇宙中的可能性、元宇宙所提供的新的资本池和资本纵深的时候,不知大家是否了解, “元宇宙”一词来源于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

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有双重身份,在三次元的现实空间中他的身份就是快递小哥,他就受雇于一个很像本片当中的快递公司,这家公司说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按照承诺时间送达,否则公司老板就会亲自登门跪地谢罪这当然是一个漫画版的图景,在三次元空间中小说主角作为一名快递员或说外卖员,他驾驶一辆摩托飞车而且后面放着两把日本刀,谁敢拦路他就会拔刀来保证送货速率。

而主人公的另外一重身份是网络黑客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关的身份,快递小哥和黑客,其实是今天全球新经济的同一性的角色快递小哥因自我雇佣必须自我约束,而对于黑客有一种说法“黑客是新教伦理(见附注1)的最高版本”,因为一名黑客不可能受雇于某一个公司。

而黑客又是码农群体中最前沿、最先锋的角色,因为电脑病毒的制造意味着他们具有非常前沿的编码技术当然,把资本主义新教伦理称为黑客伦理已经是二十年前的前沿说法了,但是当时的著作《黑客伦理与信息时代精神》曾经一度轰动了世界上某些人群,他们正是以黑客这样一个似乎威胁秩序的角色反而代表着资本主义新教伦理的最高形态,实现自我约束、自我剥削、经由自我提升而达成人类不断进步和提升的目标。

本片有趣之处在于,一边是这样一位84岁的老人(肯·洛奇)制作的新电影向我们提示着,更年轻的人们并没有把他们的笔、目光、摄影机朝向社会中新的劳动者群体,另一边置身其间的人们也没有用同样的方式让他们作为社会的镜子,让我们关照到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让我们关注到这样丧失了另类想象、另类可能性的世界上每一个个体日常生活可能遭遇的问题,在精神上的、在物质上的、在日常当中、在我们梦想和追求中的问题。

这样一位老人用书写仍然在坚持、拒绝放弃的战斗,和似乎飘然的由马克·扎克伯格、埃隆·马斯克所代表的新技术的无限可能性和飞扬的世界,刚好在戴老师的阅读、观影和体认当中,经由快递小哥这一身份联系在一起最后戴老师与大家分享的小小的联想来自于2021年她担任First电影节超短片评委时。

当戴老师等三位评委最初提出评选意向时,三人各自选择一部,后来的交流中发现这取决于三人对于超短片完全不同的理解但最终坐下来讨论时,三位评委没有任何分歧地达成一致,投票给一部此前三人都未选择的影片——《如果可以》(见附注2)。

这部超短片是导演刘宽用手机记录的在北京酒仙桥地区工作的快递小哥,他的妻子和孩子在皮村生活,他在工作之余努力地赶回去看一看孩子,和妻子有片刻团聚,这在他整个工作时数和工作安排中都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意味着第二天他不能够准时赶到工作地点。

这是一个真实的快递小哥的生活和故事,他在供职的平台上是一位模范员工,但他唯一不能成为模范员工中的楷模的原因是他有太多的迟到记录,而他之所以会迟到是因为赶回去和妻儿有片刻的团聚这部超短片结尾,是手机所拍摄的平移镜头沿着夜晚北京宽阔明亮的街道,快递摩托上坐着一家三口,字幕写道“如果可以重来,熊春辉想先在老家买个房,再跟海云结婚。

至少先买个车,再生阳阳如果可以”最后评委们都无保留地把票投给了这部影片,是因为评委们放弃了此前对于超短片、对于手机拍摄、对于短视频这样新媒体各自不同的认知和想象我们再一次“看”“看见”,分享自己的“看见”,经由自己的“看见”让我们共同去“看见”,让我们看见那些大银幕并不注视的人群,让我们经由看见他们获得一种看见我们自己的方式,评委们最后在这一层面达成共识,而且通过询问制作者知道最后时刻的文字就是快递工人的原话,他有一个后悔,他有一个对更理想生活的构想,他说“如果可以”。

戴老师用这个她也参与其间的、在我们身边的、在我们日常当中的一个超短片的联想,来结束关于《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的分享,因为电影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是一个和我们的日常和关注有很大落差的故事,但是它也和我们身边某些劳动者的故事息息相关,它也和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随后关于电影的问答环节,有同学感到看完电影后有深深的无力,深感在资本主义浪潮下个体无法逃脱的命运,询问是否还有其他选择对此戴老师回答道:“我们必须有(现场掌声)我们一定要终结资本主义(笑)但是我们要警惕资本主义先于我们终结它之前就把我们终结了。

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有别的选择,我们一定要有别的选择,至少我坚信这一点”另一位同学困惑道:如果社会阶级已经固化,结构性问题已经固化,那么底层人民出路到底在哪儿?对此戴老师首先给予一个真诚的回答,她无法给出一个社会解决方案。

但是她尝试给出两个回答,一个是我们肯定不能在个体层面解决这些问题, 大家观影后的共鸣,也是肯·洛奇的立场使然,他一定经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是可以经由个体努力改善个体命运 但是,戴老师并不认为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就别无选择,比如我们可以看破自我雇佣和所谓“创业”的谎言,至少看破一天拿几百磅薪资需要我们付出什么,就像一个赌徒的问题是以为自己会聪明过庄家,一个劳动者的问题就是以为自己会聪明过资本的机构和体制。

这种清醒和自觉如果在的话,至少可以避免本片中的家庭崩解和自我尊严底线破碎而另外一边非常重要的是,我们能否自觉意识到,今天世界的问题之一是似乎只有一种想象改善生活的通路,似乎只有一种价值是值得去追求,戴老师觉得这是今天世界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正被似乎是自主的网络阅读、网络接收所加剧。

戴老师认同好莱坞墨西哥三杰之一“陀螺”(吉尔莫·德尔·托罗)的说法,我们今天的世界正在经历某种认识论危机,因为我们很难再形成我们的怀疑和问题,因为整个网络推送和准确投放所形成的“信息茧房”每天在加固我们的已知,而不让我们能够有机会意识到我们的未知,不大有机会让我们形成质疑和问题。

这一认识论危机同时也酝酿着“网暴”这样粗暴的、情绪性的、非理性的认同这一认识论危机在我们刚刚的问题上就表现为,我们不认为我们其实缺少多元的价值系统,我们其实缺少每个人真正想象的自己的生活,缺少每个人扪心自问“你到底要什么”的机会,于是我们只能在确实已经越来越狭小的前行之路、几乎封闭的上升通道中仍然盲目挣扎、盲目碰撞,直到头破血流。

因此影片中的问题不能经由个体努力而避免,但是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尤其是今天坐在讲堂一起分享电影的师生群体当中, 我们的个体选择仍然在,这种选择是在真诚的直面、真诚的自问、真诚的回答的前提之上,因为人类的宝贵就在于,我们每一个个体所可能想象的、所可能真实体认到、所可能真正拥抱和珍视的幸福和快乐的时光,其实是不一样的

最后戴老师用一个老套的说法作结:“也许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钱真的不是万能的,因为快乐和幸福是没有办法作价和量化的,是每一个人冷暖自知、甘苦自知的,这也许是一点点可能性的存在” 附注 1.新教伦理:全称“基督新教工作伦理”,是一个关于西方基督教新教的社会和经济理论的概念。

它强调努力工作是一个人的使命,世俗的成功可以作为个人超度的一个标志新教徒在马丁•路德的时代开始重新定义世俗的工作,将它作为不仅有益于个人而且有益于整个社会的一种责任因此将天主教对于工作的概念,转而认为勤奋地工作是一种光荣的标志。

这一概念最早由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韦伯认为,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是国家繁荣的基石这种观点认为,基督新教徒比天主教徒更注重实效工作,例如,和新教占主导的地区相比,天主教占主导的地区的人们对待工作更加懒散。

(来源:中文维基百科)2.《如果可以》:2021年FIRST影展超短片单元,年度超短短片奖观看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y4y157N1/?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14be1c8e3af8f4a1a4598585581868b9

文|汪琦摄影|王东隅主题图书△ 点击封面,好书购回家《昨日之岛》戴锦华电影文章自选集 坦言学术和人生思考的心路历程△ 点击封面,好书购回家《世界电影史(第二版)》提纲挈领呈现百余年世界电影脉动的主流精微处描画重要历史情境的丰富褶皱

没有目的……丨午后放空 英雄的乌鸦炸酱面丨培文书情 胡续冬:天才的退却丨培文书情 戴锦华电影导赏系列之《穆赫兰道》丨观影笔记 欢迎关注 阅读培文 ▼“在看”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故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

Copyright © 2024 2024最新免费追剧网-高清电影_最新电视剧_综艺节目_影视大全在线-火凤影视网(www.xajcjs.com)

顶部